1.汽车行驶性能好坏怎么看,性能差距在哪里?

2.美国版图是怎样扩张的

3.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纯电动汽车市场?

美国油价比中国便宜吗知乎_美国油价很便宜吗

链接:?s://pan.baidu/s/1mrjLg3T9pfdUgnABsp-w1A

?提取码:?rp6w

多引导和鼓励,同时也要视效果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引导就是用演示或说明的办法,把事情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展现给孩子,供孩子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如通过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从中去模仿和学习。父母的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

这里有巧虎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设计的早教《快乐版(3-4岁)》希望能帮到您

汽车行驶性能好坏怎么看,性能差距在哪里?

前几天,高考一如既往地刷爆了朋友圈。对于高考是否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下定论。但有一件事则是确定的:高考之后的十几年,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本文作者宁南山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收集了接近100个样本,这些人是他的高中和大学同学,而且基本都是211以上院校。

在作者看来,这100个人,包括他在内,勤奋程度,智商差别是不大的,不然最后不会都在一个班学习。家庭条件,除了10%家庭算是富裕的,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

但是最终,因为选择不一样,到现在人生却可以说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和差距,是大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能明显感受到的。

作者:深圳宁南山

:视觉中国

来源:宁南山

第一个选择:选择什么专业

填报专业是一个蝴蝶效应,你写下的那几个字,可以决定你以后很多年的人生。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时候,一心是要填报理工科的,因为看了一些国外的电视剧,**,觉得里面人走过去的时候,门就自动开了非常神奇,感觉好高级,好科幻。

于是坚决的报了理工科专业,并且毕业后一直在制造业。这样的选择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穷。

所以有私信问我报什么专业比较好的,我怎么回答你呢?如果要赚钱的话,上国家统计局看下2017年全国各个行业的平均工资统计就知道了。

注意这个非私营单位,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国有企业,其实不是,它还包括了股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等等,因此代表性最广。

2017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3150元,金融业122851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781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1.65倍和1.45倍

说白了,一个IT,一个金融,显著的高于其他行业,这和我们平时的感觉是相符合的。

另外搞科研现在收入也在水涨船高,全国各地高校的待遇越来越好,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多次贴过现在全国各地高校招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待遇,可以说大大上升。

另外现在企业也在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基本上国内各大企业集团都有中央研究院,因此科研技术人才也会过的可以。

我当初选择理工科,毕业进制造业企业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毕业后的收入水平。现在想起来,当初如果填报金融,语言,法律,会计,计算机之类,那么可能毕业后的日子会好过的多。

为什么这样讲,我记得十几年前,临近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某个在读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说上海某外资软件公司(没错那个年代外资互联网更吃香)给他开月薪接近5000元,他说觉得太寒酸了,就没有去。

这让我感觉很吃惊,因为在我们系(硬件弱电相关),找工作找个4000元月薪就觉得很不错了,实际上大量同学找到的工作月薪只有两三千元。有的单位解决北京户口,开的月薪只有一千多。

在当时,学校论坛里面有个男生发个贴,说毕业了征个女友一起在北京奋斗,已经找到月薪3000元的工作。结果留言里面还有人在讨论楼主是不是在炫耀,有的人说三千元怎么会是炫耀呢?有人说已经是炫耀了…..

我们眼中令人羡慕的五千高薪,然而这在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眼里叫寒酸,突然就感受到了专业不同带来的巨大差距。

另外还有个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上海某证券公司,后来他来深圳看我,就聊到存款的问题,我问他存了多少钱,当时我想虽然金融业工资高,但是他说是毕业才一两年,存十万顶天了吧,结果他告诉我毕业一年多就存了二十多万。

这个数字把我惊到了,因为我本科毕业比他还早工作两年,但是存的钱都没他多。

当然,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本土制造业开始展,出口开始迅速增长,深圳几乎所有的公司,从华为,富士康,比亚迪这样的大公司,到各种生产电池,LED,充电器,PCB线路板等等在内的大型,中型,小型工厂,都在开展海外贸易,直接带动了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尤其是华强北为核心的山寨机业务,蓬勃发展。

中国出海最早之一的华为,就是2000年举办的出征海外誓师大会。

大量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他们作为中间商,通过展会,互联网和电话开拓海外客户,同时从合作的工厂提货实现出口,什么都可以出口,电话机,音响,耳机,电子元件,线路板,电子玩具,摄像头,手机,屏幕…..

直到现在,来深圳的朋友,从华强北的各个大楼,到罗湖,福田的各个写字楼里面,都能发现无数这样的贸易公司,他们只是租一两间房就开始办公。

因此在深圳,有个独特的职业,叫做外贸,很多本科学历都不到的对外销售人员,在外贸小公司工作都可以做到月薪过万。因为不管是外贸公司,还是普通的中小型工厂,给予销售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提成都非常高,按照销售产品的不同,提成高的甚至能到10%以上,低的也有2%,3%。当然大公司的销售提成比较低,1%左右或者以下。

不少只有专科甚至高中,中专学历的来深打工者,通过努力学习英文,努力开发和开拓客户,实现年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比比皆是。

我记得2010年,部门有一个新员工辞职,我找她谈话,她说因为她男朋友在华强北开了个公司,招了四个员工自己做电子产品外贸出口,所以她也辞职去帮忙,她男朋友当时很年轻,才23岁,没考上大学,来深圳好几年了,最开始是华强北的贸易公司打工,积累起一批亚非拉的客户之后,就自己开了个外贸公司出口电子零部件和产品。

除了这些外贸公司以外,深圳的中国本土制造业公司,开始成规模的向国外派遣销售和技术人员常驻,也是在这一时期,全世界各地的各种展会上,无一不是有大量中国公司参展,很多年轻人得到了出国的机会。

我来深圳第三年就开始出国参加展会,我记得当时是在南非,整个展会一看,一半是中国公司,而且都是普通中国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公司。

我去各个展台找人聊了下,每个展台都有毕业才两三年的年轻人,很多毕业于不知名的二本,三本院校,毕竟公司都是中小型公司。

每次出国参展,总会看到大批的中国年轻人在各自公司的展台,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

尽管可以说赶上了中国制造业对外出口展的风口,但是一直到毕业后的第七年,我才总算稳定达到心目中觉得还满意的薪资。

所以说我有时候想,我毕业后七年的命运,其实在当年高考填志愿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所以填一个专业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我来说就是七年。

当然了,我总是自我安慰说,选择这条路虽然一开始穷了点,但是做制造业,也能看到很多金融界高富帅和程序员们看不到的风景。

我记得有个同事出去海外拜访了一圈客户,回来开电话会议略感心酸的说,客户对他讲中国制造是“low quality”;

我带法国人在深圳工厂参观,看到我们工厂工人的操作方式,我看他们的表情就露出“原来才这个水平”的含义,我问其中一个客户,说你觉得工厂水平和法国差距多少年?他说至少10年,我看得出他内心其实是想说20年。

记得有次有个日本团到公司参观,当我讲到几个产品性能,确实做的不错,团里面的日本人问我说“你们工厂是不是有日本工程师”,后来看到金灿荣教授的讲座,他说日本人对中国人有一种愚蠢的种族主义,我马上就想起这一幕,这是有切身感受的。

那个年代,消费电子产品基本还是国外品牌,有很多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听说过的外国电子品牌,加拿大的,法国的,美国的,拿到深圳来找各种工厂生产,不少欧美供应链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在工厂和中国工程师同吃同住,也了解了不少他们国家的事情。

在国外厂家货期催的紧的时候,工厂的项目PM兄弟们,经常通宵跟线加班,第二天早上回去睡几个小时又继续回来上班。

不只是理工男,理工女们也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两个女孩子,都是独自负责一个产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经常也不休息,后来有个女孩子去了中兴。

中国制造能够崛起,大批理工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是关键因素之一,深圳比较大的工厂,例如富士康,比亚迪等等,每年光是招收本科毕业生就在五千人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万人。

当然那个年代制造业的薪资,总体还是不行的,不像今天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大大改观,深圳的OPPO, VIVO,华为,中兴,华星光电,富士康,迈瑞,大疆,柔宇科技,中广核…乃至大批苹果和华为供应链的公司,都能给工程师提供不错的待遇。

第二个选择:大学怎么过

为什么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也无法逆袭

我们大四毕业的时候,有大概六分之一的同学,因为学习太差,挂的学分太多没有拿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原因也很简单,基本是因为玩游戏或者上网,疯狂的玩游戏和泡论坛。那个时候的主流网游是韩国开发的《》,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还是盛大。

班上有几个同学,进入大学后几乎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或者至少热情大大衰退。我猜测这跟高中生活过于枯燥,而他们本人又缺乏自我学习动力有关系。

至少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真的非常辛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而老师们和家长们为了给我们鼓气,经常会说“坚持下去,到了大学就解放了”。

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认为人生的拼搏主要就是在高中,到了大学可以彻底放松了。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是长跑,进了大学也只是个新的开始。

对我们这些一个月生活费只有几百元的理工男们来说,没有女朋友,在宿舍玩游戏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了,经常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同学都没有怎么出过学校。

我很清楚的记得,凡是在大学期间挂科太多,又无任何特长的同学,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非常沮丧,很多企业来招人的时候,第一条就是看学习成绩,而且必须有学位证和毕业证。

我记得当年待遇还不错的中广核和中石油来学校招人,没错当年油价高,中石油是非常好的单位,都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凡是还有挂科的没有补考通过的,第一轮就被刷出去了。

我大学班上的几个挂科太多,连学位证和毕业证都拿不到的同学,很遗憾,毕业十几年后没有一个能够翻身的。

他们没有一个人在一线城市买车买房,如今三四十岁了依然带着老婆孩子当北漂,有的至今未婚,工资不高也看不到前途在哪里,白白浪费了985的光环。

大学怎么过,其实非常非常重要,直接决定毕业的时候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从而影响你22-32岁的黄金十年,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大学怎么过比选专业更重要。

第三个选择:

毕业选择出国留学还是国内工作

我高中班上成绩最好的几个同学,现在全部在美国。

大学班上也有同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读研究生。

应该说他们是班上最优秀的一批人。

实事求是的说,在十几年前刚毕业的时候,我是很羡慕他们的,尤其是当我在深圳的工厂里面拿着苦逼的工资天天加班的时候。

不过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有趣,这些同学,在国外延续了在国内的勤奋,继续奋斗,好几个人读到博士毕业,而且还是美国排名前十的名校。

今天他们在美国各行各业工作,有在银行的,有湾区工程师等等。

看起来是奋斗成功的典范,然而十几年后,留在国内的同学却感觉并没有羡慕他们了,尤其是北上广深的同学大多有了房子,个个身价几百万,收入也普遍性的上涨到了几十万的水平。

甚至还有高中时候班上成绩一般,最后也考了重点大学的同学,如今在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有房有车,经常出国旅游。

少数在老家城市工作的同学,虽然财富一般,但是也可以负担得起东南亚旅游了,要知道仅仅在十年前的2007年,出境国外游还是比较高大上的事情,2007年中国公民到泰国旅游仅仅71.7万人次,而2017年,到泰国旅游已经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全年超过了980万人次到泰国游玩。

可以说留在国内的同学,尽管上学的时候总体水平不如去美国的这些同学优秀,但是最终在财富上,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输给在美国的优秀同学,而且国内薪资总体仍然呈现快速上涨态势,因此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另外还有件小事,某次因为美国新闻,同学群里面讨论起美国的种族歧视了,包括华裔警察误杀黑人被判刑,而白人警察杀黑人就无罪,华裔小孩在奥斯卡被黑人主持说是会计,越南华裔在美联航被赶下飞机等等。

一个在美国的同学在群里拼命解释说,这些事情都不是针对华裔的,美国社会针对其他种族也是一样,不是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而且还言辞比较激烈的反对群里面说华人在美国受歧视的同学。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可能是心态失衡了,一个自信的人不应该是这种反应。

我个人觉得,对于顶尖人才,在中国或者美国都会过的很不错,因为个人的能量实在太强大。

然而对于普通人或者说优秀的普通人而言,出国学习,出国留学都是好事,但是工作和发展还是要考虑大势的影响。不然你的个人努力会被大势所抵消。

在国外留学和学习完成后,如果单纯只考虑赚钱的话,有的产业和技术国外领先太大,国内短期追不上,回国工作薪资也短期内追不上美国,那么留学完成后先选择在国外工作就是合理的,反正以后回国了也是人才;

有的产业国内开始强势崛起,中西方力量在逆转,那就必须要考虑回国发展了,因为到后面有家庭了,市场格局也已经定下来了,那时候回来成本会更高,而收益反而会降低,因为错过国内的展时期。

以我班上的同学而言,十年后,二十年后,留在国内的同学里面,会有一大批人在财富上超过在美国的这些班上最优秀同学。这是大势。

第四个选择:

职业生涯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每次在网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小公司年薪20万+副总职位,大公司年薪10万普通工程师,我该去哪一个?或者创业公司年薪30万+期权,BAT年薪40万,我该选择哪一个?

我高中和大学班上差不多100个同学,毕业十几年后整体经济条件和收入最好前20%,30%的同学,除了自己创业的以外,几乎全部在大公司或者部门工作,而且是持续的长时间的在大公司工作的成就相对而言最高。

而班上毕业后去小公司的同学,后来的典型生活就是跳来跳去,以至于到后来同学们都不知道他在哪个公司上班,因为公司名称说了别人也记不住。

去小公司上班,一个是对你的履历没有什么帮助,跳槽不好跳;

如果你一开始在大公司工作,最后跳槽到了小公司,HR看到你的简历,立即就会有疑问,怎么几次跳槽公司越跳越小?

一个是看似给你的职位和工资更高,但是小公司同时也对你有更高的期待,一旦你不能满足这种期待,那不只是不能加薪的问题了,工作也有风险。

一个是小公司更多是人治,家族化,人际关系更不好处理。

最后一个是小公司能不能存活是个问题,不说一定倒闭,你想找一家能够在以后几年稳定的每年加薪的小公司是很困难的,换句话说,或许一开始给你的薪资还可以,但是后面3-5年会每年加薪吗?小公司恐怕是有困难的。

当然了,凡事无绝对,像互联网行业这几年就冒出不少独角兽,那又另当别论,但是他们背后还是有大公司和大资本投资。

真正能够逆袭的小公司,永远只会是极少数,因此除非笃定的坚信其前景好,否则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

第五个选择:

工作后应该急于尽孝吗?

这是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常见错误之一,尤其是从县城,小城镇,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我在内,都觉得父母供我读书太不容易了,省吃俭用太辛苦了,毕业之后开始上班了,爸妈终于熬出头了,应该及时尽孝。

我当时也是这个想法,毕业两年后,因为觉得家里老房子条件一般,我把几乎所有工作后存的钱拿出来给爸妈,加上爸妈的积蓄作为首付,在老家市区最好的小区买了套差不多100平米的花园小区江景房,并且每个月的房贷我主动要求全部我来还,还了好几年。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在深圳买房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四年。

因为父母都是快退休的人,买房首付比例高,而且只能十年。因此首付和月供都很高。而当时深圳房价只是老家市区的两倍多点,并且只要两成首付,实际上中介还可以做到更低,不少中介打出“零首付”的广告,我买还可以三十年,月供也低。因此当时同样的首付和月供,在深圳买个90平米是没问题的。

现在想起来,真的是觉得这是我毕业后做出的最错误的决定。

老家房子的涨幅远不及深圳,如果当时先在深圳买了房,两三年或者三四年后再在老家买也完全不是问题。而且这套房子,虽然小区各种高大上,比老房子居住环境上了一个档次,但是父母由于还在上班,离上班的地方远,所以只有周末两天才会过去住,平时就空在那里。

更重要的是,后来我买房的时候深圳房价已经大涨,不得不寻求父母资助,不仅爸妈也付出了更多的资金,我也背上了高得多的月供。

也就是不管是我,还是我父母,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现在一算,这个决策的损失是按照百万人民币为单位的。

其实很多时候,多给家里打电话,平时多发微信汇报情况,给爸妈买件衣服,买双皮鞋,购买旅行社旅游,购买大病保险都是孝顺父母的方式,没有必要用力过猛,父母往往也用不着。

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才更有能力回馈父母。

第六个选择:

一个好的伴侣究竟有多重要?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更多的从理工男的角度来看。

我大学班上的理工男们,除了少数两三个恋爱经验丰富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实型,也就是说网上说的“老实人”,高中的时候没有谈过恋爱,大学四年也没有谈过。

大学毕业十年聚会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兄弟就在抱怨家庭的事情。

有个兄弟的老婆是个专科生,自己不上班,但是花钱大手大脚,度非要去马尔代夫,买车一定要20万以上,这个兄弟其实收入并不高,为了满足家庭开支,买车,毕业多年还不时向家里要钱,老婆席间还喜欢数落他不好,我们均理解不能。

有的兄弟的老婆是高中学历的老乡,没有什么工作技能,吃不了苦工作经常换,经常索性就不上班,在家里待着看电视剧,最喜欢逛淘宝,也不怎么管孩子。

这个兄弟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照顾上快上小学的女儿,经常每一两小时起来一次,怕孩子蹬被子着凉,老婆尽管不上班,但是晚上从来不起来。

我们都说你这样太牛逼了,就这样他老婆还埋怨他给不了太好的经济条件。

我们问他有没有二胎,这个兄弟说“我其实也不想要二胎,但是如果问我老婆这个问题,她是肯定不会生的”

班上这种情况的兄弟还有好几个,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之前都没谈过,感情经历一片空白,毕业之后往往是第一次谈恋爱,即使我们作为朋友不断提醒他们,对方有问题,你们不合适,甚至有班上同学直接提醒过某个兄弟说:“你那个女朋友配不上你”,但是这样都没有及时止损,最后还是结婚了,结果现在问题不断,却又无力解决。

另一方面,我在深圳认识的妹子,就有不少学历好,性格好,工作也不错,苦于圈子问题不好找对象,我相信北京这样的妹子也有大把,她们也想找合适靠谱的对象。

所以我想起这几个兄弟就气不打一处来,当初如果能在这方面多花点精力,把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同样的用在找女朋友上,通过各种渠道多认识几个优秀的妹子,何至于此,不仅自己家庭更和谐,也解救了好妹子,该多好。

作为高考中拼杀出来的理工男,我们认识的妹子很少,我们追求妹子的能力不高,但是至少我们大部分人总体上靠谱,勤奋,善良。让那些好妹子被那些不如我们的男人追到了,你难道内心深处不觉得可惜吗,不觉得对不起这些好妹子吗?

同事,朋友,同学,单位联谊,微博,交友网站,长租公寓,甚至知乎…只要你想,怎么可能没有途径认识?

我大学班上有个理工女也是一样,大学时没人追,毕业后我就不时劝她,多接触一些男生,有合适的就先谈着,对自己没有坏处,她应该是没有听进去,宁肯周末在家追剧。

一直拖到30岁以后,才想起来第一次谈恋爱,然后就结婚了,老公学历,工作,长相都不怎么样。班上同学看到她老公都是面面相觑,怎么找一这样的。

我一直相信只要她积极点,可以找个优秀的多的。

一句话,班上凡是找到合适的伴侣的,整个生活状态是神奕奕的。我宿舍一个兄弟,孩子过生日,他和老婆一起尽心把家布置成梦幻城堡,一家人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积极的花精力寻找合适的伴侣,TA将成为你以后人生并肩作战的战友,这某种意义上和努力工作同样重要。

高考的时候我们18岁,20年之后就是38岁,基本上人生的所有决定性选择,就业,出国,结婚,买房都会在这20年之内完成。

我们经常说,人的一生要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努力和选择,很多时候后者可能更重要,此文希望能有所帮助。

美国版图是怎样扩张的

汽车性能主要是指汽车的机械素质,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硬指标,而不涉及品质感。

在以上前提下,探讨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性能差距,整体来看,的确差距不小,平均是两代车型的差距。当然,具体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1.6L以下和1.6L以上,小排量车型的性能差距要小得多,而排量越大的差距越大。

小排量车性能差距不大的原因在于,由于车型构造简单,而且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含量较低,基本上已经被自主品牌攻克了。主要问题在于发动机的精致度不高,运转效率不足,而底盘方面主要是调教经验还不够,很难做到舒适和操控性的一个很好平衡。

但是在大排量车型上就差距很大了。首先我认为是在发动机技术上的差距,比如在2.0排量上,自主品牌的自然吸气几乎没有精致度可言,虽然指标已经上去了,可是运转时的噪音、扭力释放还是没有达到一个高水平。而在涡轮增压上更是差距大。另外就是在变速箱上,由于自主品牌在自动变速箱上的技术缺失,几乎没有竞争力。

看汽车的转弯直径。这个是用来衡量汽车转弯性能的,转弯直径与转向轮的极限转角成反比,转弯直径越小,转向轮的极限转角越大,转弯性能好的车能够更好地规避在急转弯时发生侧翻的风险,所以关于汽车的这项数据大家一定要多多留心

汽车动力性

汽车动力性指标有: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加速性能等。这些指标的好坏,可以反映汽车平均行驶速度的高低,从而影响运输效率。

(1)最高车速是指车辆满载时,在良好的水平路面上(如干燥、平坦、清洁的沥青或水泥路面)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它的测定是在微风甚至无风条件下,将车辆加速踏板踩到底,以尽可能的高速通过200m路段所测试的结果。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道路、气候条件和受车辆本身技术状况所限,最高车速是极难达到的。

(2)最大爬度在满载无拖挂,在干燥硬实路面的条件下,车辆节气门全开,以最低档所能通过的最大坡度。

(3)加速性能常以加速时间来评价。满载车辆由原地起步后,以最大加速强度变换至最高档,使车辆达到某一预定距离(如400米)或预定速度(一般为最高车速的80%)所需的时间,它表明车辆迅速达到高速行驶的能力。

只说日常用,不包括性能车玩家。

第一,看品牌国内保有量,不要太低就好。这一项是为了售后服务方便。

第二,看具体某车型的底盘研发平台,这个就直接搜相关新闻就可以了。这一项主要是看车辆可靠度。包括操控在内,但是家用车有什么操控,差不多得了。

第三,看安全评测,美国啥啥啥和欧洲啥啥啥,没记住具体名字,这个也是得新车上市后网上搜评测,知乎就很多介绍。国内安全评测基本是放屁。

第四,动力,油耗。现在的新车都是带T了,日系那几个都出了。中级及以下的车1.5以上没啥日常动力问题。常跑高速就找马力和扭矩大点的。中级车马力就把200当个标准就可以了,扭矩看情况,这个差别还略大。

油耗一定不要看工信部油耗,因为那是理想路况。看看网友反馈就好。

第五,变速箱。AT,小排量CVT都是成熟技术。

看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所谓最小离地间隙指的是当车辆停在水平面上时,底盘刚性部件与地面的距离,一般来讲,距离越远,最小离地间隙越大,汽车的通过性也会比较好。但是这一定律不适用于跑车,因为跑车为了跑的快的同时还能有较强的抓地力,一般会把底盘设的低一点,重心低才会稳,安全性也会比较高。

看汽车的最大涉水深度,与最小离地间隙类似,这一项也是用来衡量汽车通过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雨季,汽车最大涉水深度的重要性会体现出来。

国产车的热销车大多是逆向研发,也就是模仿的合资优秀车型。但是既然能模仿成功,就肯定不是最先进技术了。这种国产热销车的优势在于不算太落伍的底盘技术,加上价格优势以及部分先进配置。我还是比较推荐预算有限的准车主去考察一下这部分市场的。

这部分国产车通常都直接购买的成熟技术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发动机通常是三菱,变速箱爱信或者日系某大厂,所以在这两个的可靠度方面是不太需要怀疑的。

看汽车的风阻系数。风阻系数一般在汽车出厂前的各种测验中得到比较精准的计算,风阻低的车辆稳定性会比较好,油耗也会比较少。汽车的风阻系数以0.3为基准上下浮动,一般在0.28-0.4之间。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做相应的比对。

毕竟国产热销车也没几个。

看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关乎到买车后的养车费用问题,人不都说嘛,买车便宜养车贵,而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油价贵。所以一辆车的燃油经济性非常重要,一辆车能否以最低的油价跑出最远的距离,这值得大家关注。首先要说的是,历史积淀的问题。自主真正研发汽车的时间还很短,也就10年而已。对于汽车外观设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研究、制造工艺等等方面都有差距。在某些设计上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所以在发展的初期才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模仿”(日本和韩国在初期也不例外),原创性的设计也因此饱受诟病。

其次,各个车企的造车目的等问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某些企业造车的目的不一,有些是单纯为了捞一桶金,注意力不在汽车研发上,使得赤裸裸抄袭的现象屡见报端。有的企业为了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一味揠苗助长,追求式的做大做强,即“唯规模论”,使得终端产品问题百出。只有很少几家企业在踏踏实实研发。

其三,国家政策导向问题。中国产业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影响十分十分巨大。前几年,在新能源路线不清晰的情况下,不很理性的支持企业进行研发,企业也不明就里的一味跟风,是的研发和资金浪费严重,上下欺瞒的现象严重。日常研发工作收到压制。其四,管理问题。自主品牌一线员工工作环境恶劣,不受重视,内部员工恶意诋毁企业和情绪工作的案例很多。自主企业高层忽略了提升产品品质的最直接力量――员工。以上四点是基本情况。不过依然关注和支持自主品牌,因为它们是是汽车工业真正的明天。

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纯电动汽车市场?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仑的盘算便宜美国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地区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相当于现在美国中西部的13个州。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1802年,当时的杰斐逊与法国谈判,希望以高价买到这一大片土地。美国也作了最坏打算,如果谈判失败,就伙同英国孤立法国。

结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拿破仑竟以8000万法郎(当时约合1500万美元)的价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卖给美国,连美国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拿破仑有难言的苦衷。当时,拿破仑派2万人入侵海地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来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仑盘算过,如果美国和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英国必将进攻路易斯安那地区,与其让它们落入宿敌英国之手,不如卖给美国,而且卖了这个地区,法国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控制欧洲。1803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扩张领土的欲望。毗邻路易斯安那的佛罗里达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因为,那里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的理想区域。美国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购买也包括佛罗里达,但遭到了佛罗里达的拥有者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美国正在考虑是否要对西班牙动武时,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终于,西班牙意识到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已力不从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签订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美法、美西这两项交易使美国在不到20年之内,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倍多。

“买”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的扩张使美国尝到了甜头,接着,美国又相继通过策反与威胁的方式从墨西哥和英国手中得到了得克萨斯和俄勒冈地区,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加利福尼亚又勾起了美国的兴趣。1542年,西班牙雇用的葡萄牙探险家首先发现加利福尼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独立时,将其变为一个省。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这些移民以农为生,成为墨西哥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一直不受当地人欢迎。但是,美国人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加利福尼亚。为了得到这块土地,美国政要屡屡出高价购买。当时的美国卿韦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说,为了得到加利福尼亚,美国愿意付出高于得克萨斯州20倍的价钱。不过,墨西哥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礼的要求。

于是,美国萌生了以武力满足领土欲望的念头。美国先在舆论造势,一会宣传英国企图来争夺这块土地,一会又宣传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划反美运动,目的就要把美国民众引上战争之路。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同时,美国又开始了军事挑衅行为。1846年,波尔克派军队进入两国边境有争议地区。墨方提出强烈抗议,却没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军队与美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打死3名美国人。这一正好给美国以开战的借口。5月,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派出5万军队从陆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军队缺乏训练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快就败下阵来,加利福尼亚顺理成章地归并美国。

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在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在这次美墨战争中,墨西哥丧失了大半领土。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本土已经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不过,美国扩张道路并没有停止。

卿的远见使美国受益无穷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领土扩张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电动车的普及难点在哪里?

答案是10-20万区间。

现在的市场是两头大,中间小。20万以上,体验驱动的市场,电车已经初步证明了能打败油车。Model 3、ES6、汉打败同级别的明星燃油车,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

10万以下,成本驱动的市场,电车也已经初步证明,车的成本和用车成本都可以比油车低。五菱Mini一个车就完成了这道证明题。

现在比较难的是10-20万区间。这个区间目前做网约车没问题,要说服普通老百姓下单还比较难。网约车只要车价合理、空间OK、电费便宜、每天午饭时快充一次,当天能保证300km左右的纯电里程,车辆残值的吃亏少于电费节约就可以了。网约车不追求面面俱到,本质上是个专用车,是个偏科生。10-20万价位的私人购车老百姓其实比买四五十万的车的用户更挑剔,这里没有容错和包容,就是实打实的称斤论量和性价比。

这个区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占据过半份额的最大市场,也是用户需求最全面、最苛刻的市场。像卡罗拉、朗逸、奇骏这样的水桶车,在这里横行霸道。你需要做到:成本不高、空间够大、动力够用、配置够多、质量够好、品牌够大、店铺够多、补能够快。总之就是不求一门得优,但求门门功课良好。

在2021年,电动车还没能力进入这个市场。一个是电池偏贵,第二是充电还不方便,第三是服务网络也不够全面。

这是全球范围的难题,美国和欧洲现在电动车推广节奏比中国还慢,这个问题他们更解决不了。欧洲现在看起来一些紧凑级车卖的不错,但第一是短期加大补贴的刺激,第二是这些车根本不便宜,并没有进入欧洲主流紧凑级燃油车的售价区间。

我认为还是中国会最快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是中国的第二波新能源投资热潮从20年开始了。去年特蔚小理股价一爆炸,投资就来了。理想吸引不了人,但金钱可以动员一切。小米、华为、微软、苹果、高通等一批跨界玩家开始加码这个产业,原本产业里的大众宝马丰田通用也开始彻底下决心砸钱搞智能电动车。新势力特蔚小理和宁德比亚迪最近两年融资都很多,都在。

这14-16年的热钱砸下去,18-19年是开花结果。

20-22年这波热钱砸下去,开花结果的时间应该是24-25年。

我的预测很简单:10-20万价格区间,24-25年会被大规模的突破。到时就是电动车全面抢班夺权的时候了,燃油车变成少数民族的时候了。十年后的市场机会点在哪里?

十年后再谈纯电动车市场,就像2020年谈智能手机市场,就像在中国谈汉语教育市场一样。纯属脱了裤子放屁,过于重视仪式感!

十年后市场的机会点,当然是燃油复古车和性能车,以及宝贵的燃油车牌照啊!

就像今天你在上海买个全新的摩托。不是哈雷就是杜卡迪。卖的都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身份是情怀是玩具是个性。

摩托牌照一张40万,比四轮汽车的牌照贵三倍。

物以稀为贵,这是不变的真理。

这篇知乎回答发出两天后,评论区的声音有质疑也有赞同,以下是一些评论的精选。

也欢迎大家在文章底下评论、留言自己对未来十年纯电车市场的看法。